2021考研:掌握方法专业课你也可以轻松130+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 [ 2020年09月29日 ]

(原标题:干货铺 | 考研如何答好专业课,掌握方法你也可以轻松130+!)

个人信息

本科院校:长江大学

本科专业:历史(师范)

考研院系: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

初试成绩:416分(政治76分、英语一67分、中国古代史136分、中国近现代史137分)

回想自己的考研经历,平淡但不平凡。从最初的院校选择、资料购买到逐科攻克、巩固练习,最终得以顺利通过初试和面试,成功上岸华中大。整个过程是漫长的,却也是刻骨铭心的。

院校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基础性的一步,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院校要求做综合性的考虑。由于2020年考研年很多院校由自主命题改成了统考,这对部分想要备考某一领域(如历史专业的自主命题学校可以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单独出题,不需要全数做准备,但考察深度较之统考要大得多)的同学而言具有一定风险。

以我个人为例,由于对世界史不太感兴趣,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报考自主命题的院校,因此我将最初的目标院校定在了陕西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考虑到地理位置这一因素,我更倾向于华中师范大学的历史专业。该学校的近代史研究赫赫有名,致使我对它情有独钟。不幸的是,至九月份,华师突然宣布回归统考,这使我一时陷入了困顿。由于时间紧迫,加上个人爱好等原因,我选择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国学专业。

我认真研究了2018年的试题(目前还只公开这一套真题),发现有如下特点:一、专业科目分为“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这与大多数院校采取一体式合卷有差异;二、对英语要求较高,平均分在55分,比其他学校略高;三、题型分名词解释、简答题(选做)和论述题三种,考察内容偏向于思想史。以上信息的发掘有助于我做针对性的复习准备。

在了解完学科特点后,我便以之为目标,开启了我的备考之旅。从2019年3月份开始,我便投入到了英语和历史的复习当中,以下我将分学科进行介绍。

英语

背单词贯穿始终,3至6月份准备基础单词,7月开始专攻阅读理解,9月开始训练新题型,11月往后重点背诵写作范文,但整个过程都伴有单词的记忆。

7月开始做真题的阅读理解,从每两天做一篇开始,到九月份基本可以做到每天一套卷,只做阅读。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尚志的阅读课,由于自己大部分时间放在了专业课上,故而没有听网课。在做题的同时,力争将每个句子翻译到位,重点词汇进行摘抄记忆。阅读、新题型可以跟紧唐迟,多学方法。

作文于11月开始背诵,有往年的真题可供使用,注意解剖句型,弄懂语法是关键,出现类似的考题就可以直接援用模板了。时间足够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自我默写,建议不用整篇写,将高级句型、常用长句加深印象即可。在12月临近考试时,可以在网页上浏览一下时事热点(政治同),有可能出相关的考题。

政治

时间一般安排在暑假期间,七月份开始就可以。我用的是肖秀荣的教材和徐涛的网课。建议第一遍学习的时候,就将两者都用上(政治经济学这部分难度较大,光看书自学怕是弄不懂),可以以章节的形式进行学习。在听网课的同时一定要记笔记,课本上出现过的原句不用再写,但思考方法和老师举的例子要作为重点部分记录下来(方便二遍、三遍复习)。每一章节学习完后,可以刷对应章节的1000题,以加深印象。

在一轮复习完后(差不多一个月),接下来的任务不是刷题,因为时隔一个月很多知识点可能已经遗忘了,再做题没什么意义。建议一轮之后就从头到尾过一遍课本,结合笔记将重点知识点加以记忆巩固,过完后再刷一遍题,此即二轮。

刷题过程中不要一带而过,做完后要多看多思考,弄清题目考察的知识点(对照着课本和笔记)、题目类型(分单选和多选,多选1-4个选项不等),以及自己做错的原因,最好将这些写在题目旁边,加深印象。

10月份开始第三轮复习,以背诵知识点为主,同时刷1000题(此时就不需要分章节了,可连贯复习)。11月末出版的时事政治和4套预测卷想要重点记忆,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原题或类似的题目。有余力的同学在考前还可再翻一遍1000题,上面的题目、标注都要看,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历史

结合报考院校的命题方向和特点,最好能从中找到一些规律(上述),以备做重点复习。

准备两套教材(一套是史实的全面记述,另一套偏向于线索串联式,可互作补充),在阅读教材的同时进行查漏补缺,把每一个知识点的笔记都做完整,这大概需要两个月时间。整理完后,可择要进行读记,将基本史实记到脑子里。在读记的同时可使用拉线索的方式,弄清时间轴、人物关系、制度先后等基础知识。

举个例子,以近代史上的孙中山为例,围绕该人物可能出现的命题有人物介绍、国民党的创建、革命运动、三民主义思想、联俄联共政策等,以孙中山为中心,按时间序列整理有关史实,而不是孤立看待某一问题,这样既能强化我们对不同历史阶段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又能帮助我们形象记忆。

以上准备差不多要花三个月时间,之后即可开始名词解释的补充和背诵。对照着课本,将名词解释上不全面的部分做补充,可以加深印象。补充工作完成后,建议尽早进行背诵工作,因为很容易遗忘,需要反复记忆。切勿死记硬背,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规律以及之前整理的笔记,来进行背诵。

名词解释背诵完成后,可以开始论述题的记忆(两者之间有很多重合,部分名词解释可以算作论述题处理,故背诵速度要快一些)。这两类的整理、背诵工作大概要持续到十月份。这时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网课(如邓小南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和朱英先生的近现代史慕课,同样要做笔记),以作拓展视野之用,以上为二轮复习。

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在刷网课的同时配备一套“每日一练”,专攻名解和论述。完成后便可以开始三轮复习,十一月和十二月是最后的背书时间,基本是全天背诵,各学科可交叉进行,方便调整。

以上便是我的整个初试准备,除了要做上述工作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尤其是暑假期间和临近考试这两个时间段,受天气和压力的影响很容易半途而废。一定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不要太急躁,缓慢推进,保证效率即可。

初试成绩出来后,我便开始联系导师,结合自己的分数和研究兴趣进行选择。

之后的复试主要分为几项工作:

阅读书籍。主要是跟专业相关的名家大作和导师及其他老师的代表作,期刊、论文也可附加上;

关注学术动态。不论是初试还是复试,学术动态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要对史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有所了解,清楚有哪些人研究过、研究出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准备好毕业论文的撰写,最好能有出彩的地方(论文题目及观点、写作思路、史料运用),复试很大程度上会被用到;

随时关注学院讯息,复试流程及注意事项要提前做好准备。

路漫漫而修远兮,不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最怕的事就是坚持。只要下定决心,脚踏实地,一直拼搏,永不言弃,终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己的人生也会达到另一层高度。在奋斗的路上,不忘初心,怀有梦想,放平心态,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培训预约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