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457万人决定考研

来源:中工网 [ 2022年03月23日 ]

为了走进考场那一刻

陈伟并不是第一次报名考研。和刘鹏一样,他也曾在大三的暑假为走进心仪的院校努力过。可大四开学后,各种招聘信息和时不时传入耳朵的身边同学拿到offer的消息让陈伟分了心,或者说是慌了神。他开始试着一边备考一边投简历,以为这样能做两手准备。可实际上,仓促求职没能让陈伟找到满意的工作,反而还影响了他复习的状态:最后一个月,他甚至连一本资料都没看完。

陈伟最终没能走进当年的笔试考场。用他的话来说,做了“逃兵”。

陈伟收到了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做出考研的决定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决定后坚持走完近半年的准备期。对大多数考生来说,因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情绪起伏进而产生的行为上的变化是备考过程中最大的拦路虎。

数据显示,近年来多地区、多院校硕士研究生考试弃考率都在10%以上。以广东为例,该省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26.3万人,但最后真正参加笔试的只有21.3万人,弃考率达到19%。

2019年10月,刘鹏遇到了备考的瓶颈期。由于方法不对,当时他的复习进度落后了身边的同伴近一个月。“背的都会忘,做的都不对。”这是程曦那时候最常听到刘鹏的抱怨。

刘鹏开始不能按时起床,时间管理程序里的树木也日渐变得稀疏。即使拿着复习资料站在楼梯间,他也更像是在装样子,脑子里常常一片空白。

觉得可能是太累了,在一个周五的晚上刘鹏久违地走进了网吧。两个小时的游戏后,他感觉到的不是轻松,而是愧疚和更进一步的焦躁。可越是这样,他越是打不起精神。他说到后来,自己每天都生活在“考不上研究生、找不到工作、毕不了业”的恐惧中,却无力做点什么来改变。

为了最大限度控制自己的状态,朱莉莉“二战”时专门报了个线上培训班。班里50多人,在听老师上课之外,同学们也会相互交流经验和方法。

随着近年来考研人数增加,相关辅导班也多了不少。从收费两三千元的大课堂到标价两三万元的保过班,从全程指导到笔试面试冲刺,品类之多能让人挑花眼。不过在朱莉莉看来,报班最重要的是有督促作用,但至于怎么学,还得看自己。

“二战”备考时,朱莉莉回到位于重庆的家里。除了上网课,大多数时候她都是一个人。睡醒了学,学累了吃,吃了继续学,再学累了就睡。因为缺乏运动,那段时间她胖了20斤。“所有的付出,就是为了走进考场那一刻。”朱莉莉说。

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刘鹏“毫不意外”地没能通过笔试关。不过后来通过网上申请和面试,他拿到了澳门城市大学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实现“曲线救国”。韩杨也没能实现预定的目标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而是经调剂后仍在本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在他们班上,通过各种途径“上岸”的不到20人,其余大部分选择了“二战”。

2020年,教育部开展了“升学扩招吸纳行动”——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2021年,全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首次突破一百万,达到105.07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两年来研究生较大规模的扩招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冲击,但在疫情发生前数年,我国研究生招收数量就一直以平均6%左右的幅度在增长。

在本科阶段扩大招生人数20多年后,让研究生教育发挥更大的人才蓄水池作用势在必行。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的研究生尚不足千万人,目前就业人口中有研究生学历的占比约1%,远低于部分发达国家的10%。即使在北京,受教育程度为硕士研究生的人口数量也仅占全部1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的6.54%。

由此可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研究生扩招的趋势有极大可能还会持续。

相比于担忧研究生烂大街,两三年的读研经历在文凭之外还能给求学者和社会带来什么似乎更应该受到关注。

今年夏天,刘鹏即将毕业。越接近曾经无限渴望的学位证书,他越发现取得某些公务员岗位的报考资格和通过更多招聘公司的简历关只是个开始,“说到底,如果自身实力不足,照样会被淘汰”。

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韩杨如今的当务之急是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他说,那些大学时没有想明白的问题,研究生阶段也不一定就能得到答案。比如,该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走下去还是选择就业;比如,就业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

“能重新拥有选择的权利,总是好的。”经过考试、调剂,陈伟重回校园,成了上海理工大学2021届的硕士研究生。今年,他获得了去德国交换学习的机会。早在2019年就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身份毕业的朱莉莉如今已在北京有了安稳的工作,再回忆考研的经历,她说:“人,只有亲身试过了,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能要到什么。”

程曦再次落榜后,一直没跟刘鹏谈起接下来的打算。刘鹏本想劝她先找工作,但无意间在女友书桌上看到一张纸条后又忍住了。那上面是程曦摘抄的一段话。“你要忍,忍到春暖花开;你要走,走到灯火通明;你要看过世界辽阔,再评判是好是坏;你要铆足劲变好,再旗鼓相当站在不敢想象的人身边;你要变成想象中的样子,这件事,一步都不能让。”这段话出自一本书,书名叫《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乔然)

培训预约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