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志愿选大学还是选专业:高考大类招生之辩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2022年06月22日 ]

“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

大类招生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帮助学生个性化成长,如今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用。

据统计,首轮13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到2020年,除军事院校外共有115所高校实施了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占比 85.82%。其中,41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均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

这些高校大类招生的宽窄程度不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主任邓怡介绍,2017年起北航开始实行大类招生改革,统招批次将原来31个专业学院70多个专业方向,整合为航空航天、信息、理科和文科四个大类招生专业,大类招生计划占到了87%。

南开大学则按17个大类(专业)招生,包括3个高水平重点试验班、10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类)和4个高水平医学类专业。“坚持以相近学科为组合的大类招生和培养,每个大类中均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支撑,建设基础好、起点高的科学化大类。”南开大学招生办主任金柏江说。

相比之下,定位应用型本科的地方高校,更强调按专业招生。比如,长江大学今年98个本科专业在全国招生8461人。有专家指出,大类招生更适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专业精通。

大类招生是前端,专业分流则是后台。

如果说985名校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之间差别不大,那么在地方院校,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之间的教育资源、就业前景仍有很大差别,大类招生时“打包”容易,分流难。

以建筑学类大类招生为例,很多地方高校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纳入建筑学大类,但一名地方高校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建筑学是热门专业,城乡规划学则是冷门专业,分流时不同专业得到的生源质量差异较大。

一份公开数据显示,在建筑类专业2018级学生的分流中,三峡大学建筑类专业成绩前35名(共71人)的学生中只有9人分到城乡规划专业;桂林理工大学建筑类专业80名学生中只有20人在第一志愿选择城乡规划专业,且成绩前40名的学生中只有7人选择该专业;长江大学建筑类专业前60名(共123人) 的学生中只有22人分到了城乡规划专业。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未能分流到心仪专业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厌学情绪,学生管理难度加大,不利于建设良好的学风。

有专家指出,有的大学在几年前就开始大类招生,但发现专业类跨度过大,学生之后分流专业时,有的专业生源变窄,所以又缩小了专业类涵盖的专业数量。

“学生在专业分流时存在信息不对称,学生对分流专业不够了解,难免就根据专业实力、就业情况、升学率等因素来选择,而不是与自身兴趣和特长相匹配,从而产生了跟风现象。”上述地方高校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师说。

因此,高校在不断优化专业分流机制,比如将分流时间从大一学年延后至大二学年,加强导师引导、专业介绍、宣传推广等。

“按照专业类招生也是大学的无奈,无奈之处在于中学阶段,学生们都是学习同样的科目,参加同样的考试,学生如果不清楚自己的优势潜能在哪些方面,进入大学后,也就不易找到明确的职业目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创造性人才的知识结构特点是学科交叉融合,大类招生顺应了学科交叉的趋势。储朝晖就认为,芯片等新技术早已突破了原有的学科边界与形态,中国顺应这一变化,设置了集成电路学交叉类学科。

不过,储朝晖也认为,“学科”产生的时间不长,不可能容纳所有各类知识,走向集成而不再停留于交叉学科也许更符合研究复杂对象和新技术的现实需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峰 实习生 韩甜 北京报道)

培训预约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