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考试受追捧,选择当教师更应理性

来源:正观新闻 [ 2022年03月14日 ]

(原标题:教资考试受追捧,选择当教师更应理性

3月12日,202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开考。教育部202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2019年,报考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人数比2018年增长38.5%。高考成绩前30%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的比例,也由2018年的18.3%提高到2019年的33.4%。同时,新教师岗位竞争明显加大,个别地区数十人竞争一个岗位常态化。

从生源质量到考试人数,师范专业及教师行业在近些年的火热程度非同一般。应该注意到,这种社会热度与疫情无关,从2019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即便身处正常时期,教师行业对学生也具有相当吸引力。

选择报考师范类专业,大概会受到如下几种因素的影响:第一是学生的自主意愿,或对教书育人有兴趣,或对教育事业有热爱。第二是周边的亲朋好友,认为教师社会地位较高,社会保障较好,假期较长,工作较为稳定等,如果学生不知道报考哪个专业,身边人的这几点理由也会促使他们报考师范。

如果“好工作”有什么参考答案,那么教师绝对是其中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有的大学生所学专业并非师范,但在想换个稳定工作时,都会将就业方向瞄准教师的原因。而随着疫情对市场环境的冲击,教师“铁饭碗”的稳定优势再次得到凸显,在外界环境不确定时,稳定就是最大的安全感。可以说,新冠疫情对学生选择专业和就业时的影响一定会比疫情本身更长,教师岗位的竞争也必定在未来更激烈。而当一名老师,须以通过教资考试为前提,因此参加教资考试人数在这些年变得更多。

教育部在2019年下半年有关教资考试考生比例的统计显示,师范专业占比26%,非师范专业占比74%,如今非师范生考试的人数可能更多。非师范专业考生的涌入或许会让一些师范专业学生产生焦虑,因为即便通过教资考试的非师范考生中只有10%的人最后真正选择投递教师岗,也将很大程度加剧教师岗位的竞争。“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既成为师范专业学生的自我安慰,也成为表达心中愤懑的理由。但显然,所谓专业的人并非是指学师范专业的人,而是懂教育、懂学生,拥有专业知识的人,与专业没有必然关系。

近年,清华北大等名校博士毕业生高薪进入一些中学工作,这一罕见个例通过大众传媒改造了社会传统理念,外界开始以更开放的形态看待非师范专业人士进入教育领域。

无论名校或非名校的非师范专业学生,以教师为业都是一种理性选择,或出于热爱,或考虑个人前途单纯趋利。只不过,在教师岗位上,传统观念总愿意把两者对立起来,认为在教育事业上,热爱比趋利更高贵,并把趋利与不可能真正搞好教育联系起来。但应该看到,趋利的另一面是对业务的高要求,因为享受了高待遇高福利,所以实际工作理应对得起用人单位付出的报酬。热爱与趋利最终还是要回到同一条线上:教好书、育好人。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看能力和品德。学校在引进人才时,为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者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要考察相应的技能,同时要避免名校至上。

教育包含了教和育两个部分,只教不育或只会育不会教都不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合格教师。对于非师范专业人士来说,他们进去教育领域就意味着身上的担子无疑更重了,因为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需要学习相应的知识。而对于师范专业学生来说,竞争加大,或许也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过去那种师范专业毕业就能找到稳定工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唯有真正的好教师才能在就业市场中赢得竞争。

培训预约
取消